黟县 烟霞百里岁月静好-尊龙凯时平台入口

x

注册新用户

发送验证码
立即注册
x

修改密码

发送验证码
修改密码

黟县 烟霞百里岁月静好

2019年03月22日 15:05:19 来源:安徽日报 作者:吴江海

千古一县“黑”成金

黟县人口不足10万,是安徽人口最少的县,但建县于公元前221年,是古徽州最早的建置县,以至于许多人不识“黟”字,干脆读成“黑多”。

无巧不成书的是,黟县的得名确与“黑多”有关。一说黟县因黟山得名。据《水经注》:“浙江又北历黟山。县居山之阳,故县氏之。”《清史稿》:“县以黟山名,即今黄山也。”另一说黟县因产石墨和柿心黑木而得名。据《江南通志》:“黟,音同黳,黟南石墨岭出石墨故也。”《说文解字》:“黟,黑木也,从黑多声;丹阳有黟县。”《新安图经》:“岁贡柿心黑木,黟之字系职此之。”

黟县多山,有一种宜于雕磨镂刻的石头叫“黟县青”,其材质不亚于“大理石”。走进黟县的古村落,房屋的地基、门脸,以及街巷的石板路面,多为“黟县青”,坚实耐用又显古朴凝重。值得一提的是,清乾隆年间,黟县西递叶村人余香以“黟县青”为材料,雕琢成石箫、石笛,音质比竹笛、竹箫更加浑厚、清脆,宛如天外仙乐,曾被列为朝廷贡品,并远传至东南亚。“余香石笛”既是实用乐器,也是徽州传统石雕工艺的绝技,体现了乐器制作工艺和徽州石雕工艺的完美结合。如今,“余香石笛”传统技艺在失传多年后,在当地人方如金手中成功再现,2010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近年来,黟县立足山区资源禀赋,聚焦“黑多”特色产业,编制产业发展规划,每年投入专项资金1000万元,重点打造黑茶、黑果、黑粮、黑鸡、黑猪“五黑”品牌,建立了“五黑”特色产品元素数据库,成立了“五黑”区域品牌运营管理中心,实现统一标准生产、统一标识包装、统一品牌推介,有效提升了农业产业的附加值和知名度。目前,黟县有24个新型经营主体获得“三品一标”认证,黑茶(石墨茶)、黑果(香榧)、黑鸡(黄山黑鸡)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,黑猪列为全国推广的19个猪种之一,一批融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于一体的“五黑”文创产品相继面世。去年,黟县“五黑”产业实现综合产值2.5亿元,“黑多”的特色优势正加快转化为发展优势,成为精准脱贫、富民强县的重要支撑。

“世外桃源”美如画

“复行数十步,豁然开朗。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,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。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。”古往今来,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意境一直令人神往。

黟县县城是古徽州少有的一块盆地,旧时由渔亭镇沿漳水而上,距县城8公里的石墨岭南麓,山骨突出,岩石削立,古树葱郁,桃花夹岸。山腰凿有洞,即桃源洞。穿沿而过,支木以行,下临钟潭,南北壁立百余米,漳水夺涧西泻,山形险峻,风光绮丽。过洞豁然开朗,屋舍俨然,酷似陶渊明笔下的《桃花源记》,遗憾上世纪50年代开凿公路时桃源洞被毁。

“黟县小桃源,烟霞百里间。地多灵草木,人尚古衣冠。”李白诗中的黟县青山绵延,碧水环流,远离尘嚣,民风淳朴。如今,山灵水秀的黟县是一幅色泽清亮的水彩画,姹紫嫣红的五里桃花、流金溢彩的柯村油菜花、红叶似火的塔川、层林尽染的协里、绿影摇曳的木坑竹海、林壑幽深的鸳鸯谷、水光潋滟的奇墅湖,吸引了众多游客特别是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。缤纷多彩的黟县还是一幅生动活泼的全景画,随着全域旅游加快发展,黟县构建了公路、骑行和徒步三位一体的“快旅慢游”交通网络,高端度假、休闲体验、户外运动、文化演艺、摄影写生等多元业态迭代升级,遗产村、民宿村、影视村、画家村、摄影村、茶道村等主题旅游村落不断涌现。

近年来,黟县围绕“建设现代国际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”战略目标,连续举办了十三届国际山地车节、十三届国际乡村摄影大展和九届徒步露营大会,推动了“旅游 ”纵深发展,先后荣获国家生态示范区、中国旅游强县、皖南(县域)国家体育产业基地、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、全国文化旅游示范县、中国摄影扶贫示范县等称号,山地车节也入选首批“国家体育旅游精品赛事”。去年,黟县接待游客1196.09万人次,旅游总收入完成98.71亿元,均占黄山市总量五分之一左右。

粉墙黛瓦绘江南

早春二月,万物复苏。漫步古黟大地,高山深峡、绿树田畴、竹林人家连同缠绕在山间的白云,犹如一幅唯美的水墨画。

“路村千回石径斜,溪流九曲几人家”,以此形容被誉为“皖南九寨沟”的黟县打鼓岭最为贴切。然而,当下的黟县“高山打鼓、名声在外”,与其说依仗于原生态的自然胜境,不如说得益于厚重的人文底蕴。那遗世独立的古村落、徽派风格的古民居,甚至独特的方言、原始的民俗,无不让万千游客魂牵梦萦。

“看皇家建筑到故宫,看民间建筑到徽州。”黟县徽州文化研究所所长余治淮介绍,粉墙黛瓦、砖雕木雕、层楼叠院和谐组合,构成了徽派建筑的基调,也成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西递宏村是徽州古村落的代表,这里的民居在全球最早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,素有“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”之誉。

“村落晴如画,街巷昼起烟。”走进始建于北宋年间的宏村,村中流水潺潺,巷内庭院深深,随手推开一扇门,扑面而来的是古老庭院雕刻的美好时光。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当地先民开“仿生学”之先河,规划建造了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,历经千百年依然惠泽百姓,也受到各类创作画派的青睐。据了解,黟县现有3处国保古建筑群、6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44处中国传统古村落,目前全国有200余家大专院校在黟县设立了写生基地,每年前来写生的师生达200多万人,当地仅专门接待写生师生的客栈就有近百家。

南屏古村落距黟县县城不远,从村头沿一条曲折的石板路向前,绕古树、过石桥,不多久便来到一家名为“晴园”的民宿。“晴园”的主人说,黟县在省内最早依托古民居打造徽州精品民宿,逐步形成了宏村、西递、塔川、碧山、南屏、美溪等民宿集群,去年全县民宿带动1.8万人就业,接待过夜游客400万人次,综合收入近10亿元。2016年,黟县被评为“全国乡村民宿发展示范县”。

徽风古韵滋味长

黟县是徽商和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,这里不仅存有大量类型多样的徽派古民居,更有众多开启古徽州崇文重教风气的书院、私塾,先后走出了南宋学士汪勃、清代学者俞正燮、“徽州篆刻黟山派”创始人黄士陵、民国国务总理汪大燮、“张小泉剪刀”创始人张小泉等一批杰出人物。

漫步黟县乡村,不时可见沿袭传承至今的众多乡规民约、家风家训和传统习俗。在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卢村,至今保留着志诚巷、思济巷、崇德巷等街巷古称。这些美丽的街巷名,折射出“诚、德、济、义”的卢氏家训。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,堪称“家风村”。这里300多户人家把祖传的家风家训楹联高挂在厅堂上,传递出了徽文化熏陶下的人生哲理、持家理念。

走进西递村的“瑞玉庭”,厅堂上悬挂着“快乐每从辛苦得,便宜多自吃亏来”的楹联。听导游介绍后细细一瞧,这副楹联巧妙地在关键文字的笔画增、减上做了文章:上联的“辛”字上,多了一横,寓意“要用更多一点的辛苦去换得快乐”;下联则从“多”字上面取下一点,添加在“亏”字上,寓意“吃小亏可以得大便宜”,仔细品味,趣从中来。最显“贾而好儒”徽商特色的楹联,当属“笃敬堂”里的“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,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”。这幅楹联把“营商”与“读书”相提并论,在古时殊为不易,也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当年徽商崛起的奥秘。“淡泊明志,清白传家”“二字箴言惟勤惟俭;两条正路曰耕曰读”“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,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”“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,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”……在黟县各地,诸如此类的楹联随处可见,世代传承的家风家训,春风化雨般滋养着一代代黟县人。

随着昌景黄高铁安徽段、池黄高铁开工建设,黟县即将迈入高铁时代。黟县县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,将以积极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抓手,激活“千年古县、漫居小城”的独特魅力,着力打造“全域旅游、全景黟县”品牌,加快建成现代国际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,迎接高铁旅游时代的到来。

编辑:姚敏

网站地图